'官涌'有說是佐敦的前身, 但現在許多人已接受了是佐敦的一小小區份,據估計其範由佐敦道和彌敦道的交界, 向尖油咀方向去,止截現在倫敦廣場, 再沿柯士甸道向廣東道方向走, 止截現在的港景峰, 再往油蔴地方向佐敦道走, 止於佐治五世公園. 簡單些或籠統小小說, 佐敦道以南至柯士甸道一帶是官涌區.
官涌又實實在在有條"官涌街", 官涌區還有上海街, 廟街, 吳松街, 白加士街和庇利金街. 打橫貫通的有那條寶靈街. 好古怪, 這幾條街名亦華亦英!白加士(parkers) 和庇利金(pilkem)是直接英譯中, 其他的是實實在在是中文街名!
其實我只認識六, 七十年代的官涌,皆因八十年代初巳赴英升學去了!但六七十年代的官涌就肯定是它的黃金卄年.
六, 七十年代, 是官涌最頂盛的年代, 要拜托的, 應是那個車水馬龍的佐敦道碼頭和巴士總站了!
那時除了尖沙咀巴士總站外, 佐敦巴士總站應該是九龍區第二大站. 除了有無數市區線路如三号去慈雲山, 三号C去鑽石山, 四号去長沙湾, 四号A去大坑東, 八号去愛民邨, 十二号去荔枝角, 十三号去彩虹, 十四号去油塘等等外, 還有郊區的去上水, 荃灣和元朗。每逢假日, 去新界的旅排隊就形同"打蛇餅", 為佐敦道平添熱鬧。
巴士總站除了接通九龍新界交通樞杻外, 更連接了九龍和港島的交通運輸網絡! 許許多多的旅客到了佐敦總站, 便可以乘油蔴地小輪, 轉駁至中環和灣仔. 當時只有尖沙咀和佐敦有渡輪往返中環和湾仔。七十年代尾,地鉄出現的威力,轟天動地改变了香港的運輸模式, 更無情改变了佐敦經濟和民生的情況. 地鉄的準時快捷方便,使到巴士渡輪相形見拙, 香港以效率先行, 無疑巴士渡輪比了下去!需求決定昔日巴士總站和碼頭的命運. 八十年代, 政府規劃下, 將整個佐敦重建, 大幅填海, 興建西九海隧, 整個佐敦海傍何只改頭換面,以翻天覆地去形容,也畧嫌謙悲!現今的圓方,機鉄站和西隧入口就是以往巴士站和碼頭舊址和填海的土地. 巴士站和碼頭的犧牲換來香港巨大經濟正面效益和日日無終無止財富追求!新建成的豪宅成為樓房炒賣對象, 為香港土地樓房炒風注入'鈾元素', 快, 狠, 辣. 以光速飛馳的火車頭牽起了全港炒風, 樓價每每以西九那幾組豪宅為指標,佐敦樓價成為兩極化, 天壤之別!一處富貴, 一處貧乏, 驟眼可見!
六十年代, 屬於最早期的大型屋苑,渡船角(八幢以'文'字行頭命名屋苑)私人住宅便在佐敦建成, 成千上萬的居民遷入, 更加做就了佐敦官涌一帶之興旺! 加上渡船角隣近油蔴地避風塘, 許許多多做水上運輸生意的人亦鍾情渡船角,這屋苑便成了燙手山竽了. 但是, 時移世易, 經濟冷暖,城市規劃之改變,和隨着巴士站和渡輪碼頭折御,加上避風塘徵用填平興建西九海隧配合西九龍大型建設, 渡船角歡迎度加劇銳减,它巳成為老化多病久延殘存的一個舊式社區了.
好多人不知道,現今香港的快餐龍頭大哥'大家樂'第一間創業的快餐店就是正正在佐敦道口,面對佐治公園的那個單邊鋪經營. 大家樂亦不忙本, 這個鋪仍然留用, 可惜現在人流狂跌, 風光不在, 它只被用作員工福利培訓中心罷了, 它亦見證了佐敦的興衰!
正所謂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這個歷久不衰的定律, 在短短幾十年就在佐敦區反影了出來. 我從不反對資本主義主導下決定社會民生的需求, 我想它對社會民生的影響是沒對沒錯, 誰是誰非, '今日正確,明天錯誤'的情況,在我們活生生, 赤裸裸的現實生活裡屢見不鮮!究竟有誰能站出來判斷立決呢?
我很欣賞懷緬陪我一起成長的每事每物, 久不久便細想思念一下, 有時帶來一点會心微笑, 有時帶來一絲觸景傷情!人總是在成長,往前看. 正如電視劇'輪流轉'的歌詞...'得到怎麽, 失去怎麽'. 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