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汽車在佐敦道上。Maple 就正正是南街的開始。「廟佳桑拿」前身是快樂戲院,這座三層建築物是以往廟街的風貌。
南廟街起自和佐敦道交界以南,伸延尖沙咀方向。只有兩段,中段被寶靈街截斷,尾段直至柯士甸道。我家面對「快樂戲院」側边,幸好位於六楼,未被那戲院的三合土圍牆阻礙景觀!我家樓下右面是「雍雅洋服」老板是祖籍上海雍先生。左面是玻璃舖,不甚熟悉,最怕那些割玻璃使人「骨痺」之噪音。再過少少是洗衣舖,媽媽常常光顧。老板是玩健身的「大隻佬陳聯英」。街口是「美的鞋」,絕少幫襯!「大同粉麪」相信我家是常客,不是堂食便是外賣。當年外賣與今天的絕对不同,講的是那些盛盒。三四十年前,跟本無發泡膠盒,用的和堂食的瓷碗是一模一樣。叫了外賣後,小伙記就將一碗一碗粉麫放進有蓋有手揪銻做的長方扁平大盒裡,跟著拿着個銻水煲,快手快腳往客戶處走去,怕凍咗唔好食。好多人都未必知点解有個水煲?個煲是用來盛著粉麪之靈魂....「上湯」之也!這個做法,用心良苦。第一,運送時,湯不會濺出,第二,粉麪不會被湯浸得太耐而發漲而失去廣東人吃麪時所講嘅「彈牙口感」!第三,熱湯倒上粉麪,有翻熱之効,亦使上湯香氣散發於客人面前呵!仲未完喎,客人吃罷,要放吉碗於門外等小伙記回收,客人有義務倾倒清理湯水物餘,避惹老鼠蟑螂品嚐。差点忘記,所有碗碟都有食館的字號,如「大同麪家」字樣就燒在碗內或碟上了。別的食館不會錯收!
街上有兩樣行業是一定要提及。一間是處於後巷裡的「夜冷家俬」,無寶號,打理人是余伯,我每天上學及回家,見到他時都叫「余伯早晨」和「余伯放學」。而他只回應一句「乖喇」!夜冷家私於今天是否仍然生存,實在一個疑問?但當年,我家常常以「爛」換「舊」的形式,再補少少錢光顧余伯了!另外一間叫「雙喜包辦筵席」。最初我都唔清楚佢做乜嘢生意,但經媽咪解釋才知道是「到會」服務。依種生意,將整個「厨房」搬去他人屋裡去,相信在新界圍村仍然有客源,現今市區,人口密集,地方淺窄,那有可能讓這種生意存在呢?
再往上走,於寶靈街交界,有一「名符其實」的大排檔,我意思是指的的確確建在行人路和車位上那種。它個名字到今時今日,我都攪不清楚是「發財連」吖還是「連財發」喎?我每朝早上上學,都見那位身材健碩,坦胸露背的「潮洲怒漢」大哥哥在準備開檔。劏魚、起骨、削皮、切片、刴肉、打魚疍或炸魚片都是他的例行工作,不出其右!雖然我唔識佢而佢亦唔知我,但我和他都好似有個默契,每天早上那刻大家都會在那裡見面点下頭,跟著我有我去上學而他則繼續他的幹活去,真是一点兒的緣份!
過了寳靈街,就是最末段的南廟街。與「連財發」打对台生意的是另一檔叫「新成興」。亦是由潮洲人打理。它以牛腩牛什做招牌綽頭,事實上,的確做得不錯,很好吃!和中環的「九記」和湾仔道的「大利清湯腩」不遑多讓!其後大排檔因市區重建和衛生要求都要搬遷,「連財發」就遷至北廟街的市政署熟食中心而「新成興」則斥資自購地舖,仍於原址不遠繼續經營至今。自從搬遷後,我都無再光顧「連財發」了,但「新成興」則依舊如常。雖移民十五年,每次回港一定拜訪光顧!
「郁記玩具」是哥哥和我最多到的地方,雖然看多買少,但老板都不太介意,他人緣甚好。許多「細路」都寧願光顧它也不去在寳靈街排檔的「茂記」。後來「郁記」轉營,由玩具轉賣鮮花,箇中因由,不得而知了!
「民政司署」的社區辦事處点解會設於南廟街是當時一個街上熱話。無人知曉!可能它的存在,南街才得到不被北街「污染」而得到健康發展下去。事實上「民處」其後遷走,南街亦因而「繁華」起來,配合北街的「發展」。小時候的我和分租「譚姓健仔」都很喜欢到民處走走,因為那裡有空調,很舒服涼快。在那裡亦有很多閱物如政府新聞、憲報,和可以取走的小小閱刊。媽咪亦很放心我們去那裡呢!
南街末段是最寧靜的。近九龍公園。建築物都是戰前只得二三層高的唐楼。我小學馬姓同窗就住在其中。畢直的木樓梯走上二楼時,清淅响起木與木擠碰時的「格格吱吱」的声音。印象最深是無糞便渠,糞便每夜清倒。地下店舖的前門就如粤語片「黃飛鴻寶芝林」的橫木條子趟閘。既通風亦保安!「堅記士多」就是這種格局。傳聞「堅記」是有社團背景人士經營,所以從未光顧過一次。
現在末段南街地舖,恰巧由「大家樂」佔據。以往的寧靜剛好反轉過來。人流之盛,可見空前!
後記:寫了南廟街後,寫作靈感题材不斷湧現!稍後是「北廟街」。